怀念殷宏章诞生100周年座谈会

2008-1-15
为缅怀我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殷宏章先生,2008年1月11日上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在上海市中科院生命信息中心明德厅举办了怀念殷宏章诞生100周年的座谈会。

由于殷宏章先生生前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四五十位植物生理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不顾寒冷的天气出席了座谈会,到会人数多达七十人。沈允钢院士策划并主持了会议。

沈允钢先生围绕殷先生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的报告。王天铎先生详细介绍了殷先生的大事年表和主要论著。饮水思源,师恩难忘,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作为学生的许大全感想良多,难以尽述,最后以小诗结束发言:“恩师教研开新篇,弟子光合结奇缘。春蚕到死丝方尽,秋叶入泥献无边。”



座谈会上,殷先生的女儿感慨于当年父亲的谆谆教导,老一辈科学家难以忘怀殷先生热忱的爱国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殷先生的同事和学生终生难忘殷先生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年轻的学者依旧可以从教研室看到当年殷先生的影子和光辉形象。

殷宏章,植物生理学家,1908年10月1日出生,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5现称院士)。1929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3-1934年在清华大学当研究生,1934-1935年任南开大学讲师,1935~193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38-1948年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教授。1944-1945年以客籍教授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48-1951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专员。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自1953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和第四届名誉理事长,《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主编。1959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光合研究室,该室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光合作用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曾任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殷宏章是我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主要致力于光合磷酸化、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了一百多篇研究论文和述评。学生时代(1927年),在李继侗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发现了对植物突然改变光强、光质时,光合作用也发生瞬间变化,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30年代后国际上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美国科学家弗兰奇在光合作用近代史中称这一瞬间变化现象是两个系统学说的先驱。1935-1941年主要从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及叶片运动影响的研究,他发现番木瓜叶子的昼起夜垂,是由于叶柄上端的前后两面在早晚生长速度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受叶片中生长素影响造成的;1937-1942年研究了生长素对小球藻和油桐等的多方面作用,并人工合成了具有生长素活性的萘氧乙酸,开创了中国植物生长素的理论和应用工作。1947年他发明了一种组织化学方法,并用以研究了磷酸化酶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和功能。50年代初,他参与领导开展中国抗生素生产和研究工作。1954-1958年他领导探讨糖磷酸酯在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作用,发现禾谷类籽粒发芽时在盾片中存在一种麦芽糖激酶,使来自胚乳的麦芽糖直接磷酸化并转变成蔗糖再运到幼苗中。在这期间,他还观察到了光促进叶片内糖转变成淀粉的过程,并且在国际上较早地证明这是活体内光合磷酸化所起的作用。50年代后期起,在他主持下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光合作用:①探讨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的关系,提出了农作物生长的“群体”概念,阐明了群体的发展、调节和控制规律,为农作物的合理密植和施肥等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群体生理研究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向数量化迈进,发展出一个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②开展光合磷酸化机理的研究,1961年测定了光合磷酸化的量子需要量,且首先获得磷氧比大于1的结果;1962年,发现了光合磷酸化中间高能态的存在,引起广泛重视。1978年他的“光合磷酸化机理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80年代他写出了《植物的气体代谢》一书。1982年“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发现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获中国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

在培养人才方面,殷先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培养干部的四条经验。一是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他说:“搞科学研究好比跳芭蕾舞,必须先学会用脚尖走路”。二是导师要领导学生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固然个人的奋斗很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导师要领他入门,入门后放手让他去闯。三是对学生要进行诱导。无论在学术讨论会上,还是在研究工作中,都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即使他们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妨让他们走点弯路,碰壁后自己纠正,取得经验,举一反三。四是看苗施肥,因才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培养方法,使个人的所长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培养方法,旨在使学生潜移默化,融汇贯通。正如他在1962年写的《导师、教师、师傅》一文中所说:“培养者并不觉得是在培养,被培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经他培养的学生不少人已成为国内优秀的科学家。

学会微信
公众微信号:WX_SSPB

学会微博 
名称: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处

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   
邮政编码:200031 
联系电话:021-54920737;021-54922859;021-54922857 
传真:0086-021-54922859 
电子邮件:sspb@sibs.ac.cn


© Copyright  2012-2023  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261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