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九次会议纪要

2005-1-31
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于2005年1月31日,在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召开了七届九次理事会议。会议主要有汇报2004年学会工作、确定2005年工作计划和酝酿学会换届工作等三方面议程。

一、理事会在听取了学会秘书处关于2004年工作汇报后,对秘书处过去一年中在理事会的领导和全体理事和会员的支持下,解放思想,坚持改革,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以会员为本,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办会的途径,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议认为:

1、学会学术活动的质量和学术地位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4年,学会根据国家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主动与政府、高校、兄弟省市学会合作,参与组织召开我国西部地区植物生理生态学术研讨会;支持区级科技团体活动,积极参与徐汇区首届学术年会暨科技发展促进交流会;组织邀请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我国著名专家作学科前沿、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组织专家讨论并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供了“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建设”的书面咨询建议;促成了上海市高校、研究所和内蒙古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间3个合作意向;组织会员承担的“上海市绿化植物的引种现状与科学规划”科技咨询成果受到上海市绿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并荣获“上海市科协系统第九届科技咨询服务优秀项目三等奖”。以上工作不仅促进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学会在国内的学术地位,从而被上海市科协评为二星级学会。

2、学会科普活动上台阶,提高了活动的显示度和知名度
学会倡议并联合部分上海市兄弟学会,主动与上海市科委、教委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共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主动与市科协洽谈申请设立“上海市青少年生命科学创新奖”;由理事单位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学会何祖华秘书长指导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陆予奕同学的“生物抑制剂对凤眼莲的生长影响研究”实验成果于2004年7月和8月分获“第19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推荐赴美参加2005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第56届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以上工作为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幼苗能脱颖而出搭建了学习、培养和交流的有效的平台。

二,会议进一步明确仍应坚持将“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作为学会活动的两大支柱,要加强与兄弟省市植物生理学会的联系,探索与兄弟省市植物生理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学术交流会,特别是与科技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植物生理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作贡献。在此思想指导下,会议讨论了学会今后的工作思路是:

1、坚持与我国中西部地区植物生理学会合作,继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每2年举办一次
“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与我国长三角地区植物生理学会合作,创办长三角地区“植物生物学学术年会”。争取在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将上述2个会议办成学会学术交流的品牌会议,并以此促进我国长三角及东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2、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利用“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科普的层面,使青少年不仅了解科学,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通过动手实践和与科学家对话,领会科学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学会的工作思路,会议确定了2005年学会的4项主要工作:

(1)与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联系,联合启动“第一届长三角地区植物生物学学术年会”;
(2)与市科协、市教委联系,设立“上海市生命与自然科技创新奖”,并启动第一届评奖活动;
(3)学会理事会换届;
(4)完成市科协下达2005年度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任务。

会议还要求每位理事和各理事单位加强与学会秘书处的联系,及时将有关活动情况用电子邮件发给学会秘书处,在此基础上,由秘书处汇总成学会活动简报,每个季度在学会网站上发布。

最后,七届九次理事会议认为,学会秘书处全体同志在理事会的领导和全体理事和会员的支持下,为学会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应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希望秘书处全体同志在理事会的领导和全体理事和会员的支持下,在新的一年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会微信
公众微信号:WX_SSPB

学会微博 
名称: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处

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   
邮政编码:200031 
联系电话:021-54920737;021-54922859;021-54922857 
传真:0086-021-54922859 
电子邮件:sspb@sibs.ac.cn


© Copyright  2012-2023  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26163号-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643号